系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合法注册商标,申请号/注册号:8764728

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需要把握的几个关系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实践要求,也是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蕴含其中的辩证法思想,认真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学、中医与西医、未病与已病、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等方面的辩证关系。

  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学之间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传统医药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民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药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以其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受到许多国家民众广泛认可。”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学存在着整体与部分的密切关系,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与部分是一种哲学和系统论的概念,用来描述事物的组成结构和相互关系。整体是指一个系统或事物的总体,关注的是系统的整体性质。部分是整体的组成成分,是构成整体的个体或元素。

  中医药学的发展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孕育和滋养,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观念。正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形成了天人合一、顺应四时、形神兼顾、阴阳平衡等中医药文化理念。无疑,这些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比如,中医药学强调“药食同源”,体现了中医对食物和药物的整体性认识,是对中华文化饮食养生观念的反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究饮食调养的观念相契合。综上所述,中医药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部分与整体且是一种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整体,孕育和滋养了中医药学;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孕育,就没有中医药学的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丰富和扩展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成为推动当代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支撑。

  把握中医与西医之间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新形势下,我国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是: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与中医药理论相对应,西医是指现代医学,这种医学体系起源于欧洲,是通过使用各种现代医学仪器和技术进行病理学、影像学等方面的检查,以帮助确诊和治疗的医学体系。中西医学的对立与统一是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在理论观念、诊断治疗方法、疾病认知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但在很多层面上也可以找到他们许多的融合点,针对一些疾病,中西医学可以进行综合治疗,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关键要以正确的心态对待中医和西医的关系,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把中医与西医放在一个事物的对立面,中西医学在最终目标上都是追求患者的康复和健康,面临着共同的敌人——疾病。因此,在治病过程中,因病而异,因人制宜,一切以病人受益最大化为原则。

  在新冠疫情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重症患者救治力度,加快推广行之有效的诊疗方案,加强中西医结合,疗效明显的药物、先进管用的仪器设备都要优先用于救治重症患者。”中西医并重不仅体现在重要程度上,还体现在整合中医西医形成未来的医学方向,立足于健康中国和人民健康去把握和发展中西医学,形成未来医学发展的新趋势。只有以正确的心态对待中西医之间的关系,中医药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方能更好服务人民健康。

  把握未病与已病之间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未病和已病是中医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反映了中医对健康和疾病的不同阶段的认识。未病指的是人体没有明显的病症表现,但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不平衡或亚健康的状态,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已病则表示人体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病症,需要通过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确定病症的具体病机,进行相应的治疗和调理。这和马克思主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法高度契合。量变是指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即某个属性的增加或减少,但其本质和性质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质变则是指事物在本质或性质上发生的变化,即经历了根本性的变革,不再是原来的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未病是已病的基础,已病是未病由量变到质变,由隐变到显变的结果,两者密不可分。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坚持“治未病”的思想。中医“治未病”理论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三是“瘥后防复”。所以,健康中国建设要实行“疾病关口前移,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是对长期以来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的坚持、继承、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中医“治未病”理念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全面、科学、健康的养生方式,为保障人类健康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全球卫生治理提供新的方案,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把握中医药传承与发展之间守正与创新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中医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深入挖掘中医药精华,就要把握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要传承精华,即守正。守正守的是中医药文化之根本,守住中医药文化本身的民族特色和传承中医文化精髓。中医药学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拥有经络学说、阴阳五行理论、辨证施治为核心概念的强大精神内核,中医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历经多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形成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硕果累累的经典著作,形成了传统医学独特的宇宙观、生命观、健康观。所以,中医药文化传承,要坚守中医药核心价值观、认知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发挥其引领作用。中医药文化传承意义重大,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传承是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一个引擎,也是中医药服务全人类健康、走向世界的内推力。

  另一方面,要辩证否定,即创新。中医药文化具有时代性,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对传统中医药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进入新时代,现代化科技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深刻地影响与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中医药文化要以现代化科技手段为依托,发展新的治疗方法,走中医药现代化发展道路,以不断创新的姿态适应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与健康需求。创新中医药文化传播手段,增强文化自信,丰富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合作机制,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与交流,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

  因此,中医药发展必须坚持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在传承精华的过程中要保持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创新是传承的突破和升华,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下,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在中医药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自身,以提升中医药的疗效和适用性,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为健康中国和全民健康注入新动力,也为完善世界医学模式、服务全球人类健康贡献中国智慧。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药城简介 联系我们 公司资质 法律声明 银行账号 帮助中心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编号:(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31号
  • 医疗器械网络交易服务第三方平台备案编号:(京)网械平台备字(2020)第00004号
  • 药品网络交易服务第三方平台备案凭证编号:(京)网药平台备字〔2022〕第000001号
  •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22666563
  • 京ICP备:京ICP备1505007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507号
  •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
药城微信公众号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系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合法注册商标,申请号/注册号:8764728,未经我司准许,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
Copyright © 2007-2024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